牛的文化趣谈怎么样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荔枝、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 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是日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挂在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看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表示为牛洗耳恭听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可见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摇篮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牛有四个囊食下物后能反刍食量很大民人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的为“牛饮”脾气大的称为“牛脾气”。称制止发脾气或遏止说谎者为“扯牛鼻”。称人行动迟缓如牛为“牛步迟迟”。买妻求草者被讽为“夯牛头”即戴假而具以遮羞之意。 (十二生肖 http:///shengxiao/)

  

牛以愚忠闻名。人们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称为“蠢牛”或“饲牛”。古时讥笑目不识丁者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谓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称毁誉由人为“呼牛呼马”。正如从《庄子》所云:“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形容贤愚利钝不分为“牛骥共宰”。汉书中有“独念牛衣涕泣时邪”一句故后人形容贫贱为妻之贫苦境况为“牛衣对泣”。韩愈云:“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后人遂形容极细微之物着也有用处所谓“牛溲马勃”。

分页导航

猪的文化趣谈

狗的文化趣谈

鸡的文化趣谈

猴的文化趣谈

羊的文化趣谈

马的文化趣谈

蛇的文化趣谈

龙的文化趣谈

兔的文化趣谈

虎的文化趣谈

牛的文化趣谈

鼠的文化趣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